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黔南:探索“春提早”“秋延晚”模式提升蔬菜增收空间
来源:云黔南网 作者:刘雪红
字号:

云黔南网讯    11月8日,位于罗甸县红水河镇罗妥社区相亭村的一块山洼地里,黔南州农科院示范推广的100亩“秋延晚”辣椒已进入采摘期,翠绿色的线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秋延晚”辣椒长势喜人

罗甸逍雄蔬菜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大贵介绍,基地面积共200亩,分期分批种植,其中种下的100亩已于11月6日开卖,两个品种地头价分别是每公斤6元和5.2元,两天进账1.2万多元,主要销往毕节、遵义等地。“目前云南的辣椒基本接近尾声,我们的辣椒正好接上趟,这样一来价格还会更好。”

相亭基地是今年黔南州农科院蔬菜专家试验站开展的“秋延晚”辣椒示范推广点,8月中旬异地育苗,9月15日移栽,11月6日开采。

黔南州农科院院长、州蔬菜专家试验站站长李琼芬介绍,选择相亭是因为这里位于罗甸低热河谷地带,立体气温突出,夏季炎热,冬春温暖,水源好,热量充足,土壤地力好,是“秋延晚”蔬菜种植的适宜区。这两天才移栽的辣椒苗采用深窝地膜加小拱棚加中棚栽培方式进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观察其能否安全越冬。

州县蔬菜专家对相亭村“秋延晚”辣椒生长情况进行分析

初冬季节,罗甸的蔬菜地里依然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这得益于今年罗甸主推的蔬菜“秋延晚”种植模式。

在逢亭镇腮里村,外地老板露地栽培的100亩丝瓜已经开花,水肥一体的滴灌设施确保了有效灌溉,茂盛的藤蔓爬满瓜架。这里不仅交通便捷,水源条件好,而且土壤蓬松有机质含量高,是蔬菜种植的理想场所。“10月份移栽,已经开花结果了,但是有的果子长着长着就落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听说蔬菜专家来调研,基地负责人赶紧上前咨询,一脸的焦急。

“主要是近期出现低温天气,导致花期不遇,虽然雄花也有,但你看,花开得少,加上天气冷,昆虫少,雌花授不了粉,所以坐不了果,必须要采取人工授粉了。”李琼芬现场摘下一朵雄花,做人工授粉示范。“丝瓜正季是春夏季节,‘秋延晚’露地栽培,必须考虑低温问题,腮里海拔大约六七百米,气候冷凉,正季生产没有问题,但这一季‘秋延晚’丝瓜要想安全度过低温天气,还是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

罗甸县逢亭镇腮里村“秋延晚”丝瓜试验示范基地

在沫阳镇访里村,由合作社示范种植的“秋延晚”鲜食糯玉米,长势整齐,一株一个苞米,粗壮个大,“11月中旬可以上市了,地头价预计每公斤6元。”罗甸县蔬菜办副主任王惠科介绍,这个品种是品比选出来的中鲜糯808,前期耐热,后期耐寒,而且个头大,口感好。合作社第一年做示范,如果种植成功,明年种的老百姓肯定会多。

为了提高蔬菜增收空间,罗甸县一直在尝试“春提早”和“秋延晚”两种生产模式。“春提早”就是在早春蔬菜生产季节,比原蔬菜上市时间提早20至30天。“秋延晚”则是延长夏秋菜生产时间,上市期比正季夏秋菜延长40至60天。提早和延后的这段时间正好错峰上市。

罗甸县沫阳镇访里村“秋延晚”玉米示范种植点

李琼芬介绍,蔬菜产业要提升增收空间,就要打好市场时间差,避开云南、海南等省外蔬菜上市高峰区,以及省内蔬菜大规模上市期,填补市场空白。用好“春提早”和“秋延晚”栽培模式,可以抢抓3个多月的市场空档期。

黔南州蔬菜专家试验站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掌握了露地蔬菜“春提早”和“秋延晚”两种生产模式的栽培品种、播种期、移栽期、上市时间,以及根据每个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其中,“春提早”模式栽培品种以瓜果类蔬菜为主,主要在罗甸、平塘、三都等地推广;“秋延晚”模式栽培品种以茄果类、豆类、菜玉米为主,主要在罗甸推广。

“春提早”辣椒即将移栽

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让罗甸成为黔南蔬菜“春提早”和“秋延晚”的主战场。

今年相亭基地除了“秋延晚”模式,还有“春提早”辣椒的种植试验。李琼芬介绍,今年用20亩来做试验,11月中旬移栽,比正常的“春提早”还要早出1个月时间,采用深窝栽培法和地膜加小拱棚加中棚“三棚”的方式进行,观察它能否经得住冬季低温的考验。如果试验成功,这个模式可以在罗甸南部低热河谷地带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