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人喝茶可追溯到上古神农氏,多年来,喝茶养生已深入人心。合理饮茶能够促进食物消化解油腻,又能起到生津止渴和降火气、明目等功效。但如果饮茶过浓,饮茶时间、方法不合适,都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若想要喝茶发挥到最大作用,最关键的就是掌握科学饮茶的技巧。
1、因人因时选择茶叶
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别,而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所以体质各异饮茶也有讲究,燥热体质的人,应喝凉性茶,虚寒体质者,应喝温性茶。一般而言,绿茶和轻发酵乌龙茶属于凉性茶;重发酵茶如大红袍属于中性茶,而红茶、普洱茶属于温性茶。
2、合理的饮茶用量
成年人每天饮茶的量以每天泡饮干茶5至15克为宜,用水总量可控制在400至1500毫升。运动量大、消耗多、进食量大或是以肉类为主食的人,每天饮茶可多些。对长期生活在缺少蔬菜、瓜果的海岛、高山、边疆等地区的人,饮茶数量也可多一些,补充维生素等摄入的不足。而对那些身体虚弱或患有神经衰弱、缺铁性贫血、心动过速等疾病的人,一般应少饮甚至不饮茶。
3、合理的饮茶温度
一般情况下饮茶提倡热饮或温饮,避免烫饮和冷饮。跟平时喝汤饮水一样,过高的水温不但烫伤口腔、咽喉及食管黏膜,长期的高温刺激还是导致口腔和食管肿瘤的一个诱因。饮茶的温度最好不要超过70度,以50度左右最为适宜。
4、禁茶或服药期的饮茶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看,茶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它所含的黄嘌呤类、多酚类、茶氨酸类等成分,都具有药理功能,它们也可以与体内同时存在的其他药物或元素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在服用中药、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特别是补铁药物、抗生素类、抗菌类药物、助消化酶药物、解热镇痛药、制酸剂、抗通风药、镇静安神类药物等药物时,应禁茶或避开饮茶时间。
5、进餐时不大量饮茶
进餐前或进餐中少量饮茶并无大碍,但若大量饮茶或饮用过浓的茶,会影响很多常量元素(如钙等)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的吸收。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类制品时不要同时饮茶。茶叶中的茶碱和单宁酸会和奶类制品中的钙元素结合成不溶解于水的钙盐,并排出体外,使奶类制品的营养价值大为降低。
6、空腹饮茶,注意茶醉
空腹饮茶,注意茶醉。空腹饮茶会冲淡胃液,减少胃液的分泌。茶汤呈弱酸性PH在5-6之间,胃液的酸度比茶汤强大,其中有些碱性物质,因中和而降低。茶性寒,冷脾胃,会引起心悸、心烦、眼花、发抖现象,俗称茶醉。解茶醉之方法却又极为简单,可以立吃些甜食,或多喝些开水,茶醉的现象就会渐渐消退。为了避免出现茶醉,可以边喝茶边吃一点含糖食品,比如:枣子、橄榄、花生、小甜点等。这些东西,有咸,有甜,既可补充钠离子,又能增加血糖,这样就少有茶醉的现象发生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