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茶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制约及对策建议
中国是世界茶叶大国,茶产业为我国带来了稳步高升的经济产值,作为优势产业,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产业,但茶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仍然面临很多困境,严重制约着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黔南州茶产业为例,分析黔南州茶产业存在的制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黔南州茶产业面临的困境
1、茶树品种特色不突出
目前黔南州共有茶树栽培品种12个,分别是福鼎大白、都匀毛尖本地种、白叶1号等,福鼎大白等引进品种按照占全州总面积的比例为86%,福鼎大白茶已成为生产都匀毛尖的主要原料,当地优势群体种只占14%左右,引进品种较多、较杂,且无品种相关性。福鼎大白是国家级良种,但以其为主栽品种的茶叶产区非常多,种植该品种或类似该品种的区域,只需按照都匀毛尖茶的制作工艺,均可生产加工都匀毛尖茶,使都匀毛尖茶叶产品容易假冒,且外地假冒产品春茶上市较都匀毛尖茶产区早,使都匀毛尖茶市场被挤占。而采用本地种制作的都匀毛尖茶,水浸出物含量高、香气更丰富、茶汤滋味浓,“优良的地方品种+独有的茶叶加工工艺”才是都匀毛尖茶品质特色的正确方式。
2、茶园管护成本高
黔南州茶园集中在高山丘陵地形,例如云雾、螺蛳壳等,管护、采摘机械化水平偏低,原料和加工附加值偏低,茶园开发利用不足。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州茶园集中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与省内代表性的湄潭核桃坝、凤冈田坝等乡镇相比仍差距不小,间接导致了黔南州部分茶园管护成本高于江浙等地。部分茶园基础设施薄弱,管护水平低,施肥、除草、用药等技术措施不及时到位,茶园的产出率、茶农劳动生产率不高,杂草长得比茶高,茶芽瘦弱、施肥不足、修剪时间及深度不合理、新茶园建设开垦定植不规范、茶园生态单一、套种过少,导致虽然茶园面积大,但可采茶园面积有限,效益不足,茶园的产出、经济效益与之并不相称。
3、茶产品类别单一
都匀毛尖茶产业一直以绿茶为主,仅有部分企业生产红茶,产量较小且不具特色。针对此现状与问题,黔南需要走出一条“以都匀毛尖为主导产品、多茶类发展”的产业发展路线,仅做都匀毛尖一款茶叶的生产,在面对市场抗击与提高市场占有率上均发力不够,发展其他茶类的研究尤为重要。都匀毛尖茶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茶叶产品还是以绿茶为主,进行红茶、白茶、青(乌龙)茶等产品研发,能有效丰富黔南茶叶产品花色品种,增加黔南茶叶特色,提升黔南茶产业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并且,茶叶从业人员往往在春茶生产时节“忙一阵子”,特别是采摘人员多是从麻江县等外地招收临时工人,夏秋季节忙于水稻等农作物或外出务工,加之夏秋季原料加工附加值偏低,采摘和加工夏秋茶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夏秋茶利用率低。
二、对策及建议
1、设立专项固定资金,稳步推进品种选育
多年来,黔南州高度重视都匀毛尖地方品种选育的工作,通过对全州茶树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黔南州农科院属于地方基层农科院,组建时间较晚,相关实验配套设施不足,主要工作集中在试验示范及技术服务、培训等工作,对于高、精、尖等方面的研究由于条件限制等难以持续深入地开展,在茶树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推进缓慢。茶树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工作,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现在州农科院只能依托项目申报来开展研究工作,但项目申报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项目支持的方向随时变化,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研究是目前最大的难点。
2、支持开发各种茶类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近几年,州农科院依托项目实施,开展都匀红茶、花香型红茶、黔南老白茶等茶类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工作,通过不同技术手段,成功研制了白茶样品39个、花香型红茶样品37个,正在开展白茶压饼技术研究工作;此外,州农科院作为技术指导单位与剑江集团合作研发了新品都匀毛尖系列速溶茶,目前绿茶、红茶等两款分子速溶茶已在京东平台正常售卖。全州的茶叶企业众多,在基础设施、技术人员和研发方面都存在差异,希望企业在维护都匀毛尖茶大品牌的前提下,自主研发各茶类产品大品牌。在此,州农科院也希望企业积极与州农科院对接,争取白茶、花香型红茶系列产品实现成果转化,取得效益。
3、密切联系各执法部门,推进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标准的支持,都匀毛尖茶目前已经建立了完成的综合标准体系,州农科院茶叶团队先后依托制作发放实物标准样、开展标准宣贯培训等手段开展标准化服务工作,成功申报了国家都匀毛尖茶生产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该项目需要指导示范区内企业提升标准化程度,对示范区内开展标准培训、生产监督。在此,希望与州市场监管局、州农业农村局等各部门密切联系,共同推进对示范区内企业进行抽样检查等,提升示范区标准执行率,通过示范区打造,以点带面,通过辐射带动,大幅提升黔南州茶产业标准化程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